2016.1005-2016.1107【繼往開來】台灣工藝職人特展
鶯歌在地陶瓷文化創作職人之匠魂!台灣創新工藝技研之金手指!激盪極緻複合媒材工
藝,追求真、善、美的完美呈現。
由光點藝術中心策劃邀請12位台灣當代新美學創作工藝職人共同參與展出,本次展覽結合
鶯歌在地深耕之陶藝職人,與台灣創新手作工藝之多媒材運用設計師職人交互聯展,期
許透過專業職人的心、眼、手,帶領觀賞者進入品味台灣極至工藝的美麗饗宴,了解在
地文化的動人故事與台灣工藝精緻之可貴。
台灣藝術的美,需要引導,需要領略,透過台灣工藝職人粗糙的雙手,演繹出工匠之魂
的細膩,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更多朋友,讚嘆珍惜這美麗寶島的精彩瑰寶。
★開幕茶會:2016/10/08(六)pm:2:00
呂連旺
1955年出生台灣基隆
原職專攻工業產品之產品設計與製造生產。
於2005年,專注於陶藝創作,並鑽研柴燒燒成技法,創作柴燒陶藝作品以生活陶創作為主,將
茶藝用具與生活飲茶文化結合為藝術賞析的氛圍,增進人和人之間的溝通樂趣。創作柴燒精油
飾品,結合天然植物性精油,和人體產生密切關係,促進人與大自然的共鳴。
--------------------------------------------------------
余彥慶
1967年出生苗栗苑裡
苑裡是好山好水,人文薈萃,手工藝鼎盛的匯集地。或許遺傳到這樣的愛動手基因,從小就是
孩子王,一早跑出家門,滿山遍野的探險,不到日落飢腸轆轆是不會回家的。也因為這樣的好
頑皮與好動手,加上進入專業畫廊-尊彩藝術中心,工作長達10多年時間的美學養成,也造就
進入藝術創作的美學範疇。
擅長技法捏塑,立體複合媒材。
師法藝術家余連春「土塑燒」技法從事專業人體雕塑。研習專業之陶藝製作與人體雕塑。
師承林松本老師水番流製壺技法、邱顯裕老師、林永裕老師、王兩文老師、嚴鼎新老師陶藝成
型、林東龍老師模具製作、王文玉老師柴燒等專業陶藝製作技法。
--------------------------------------------------------
林映汝
1954年生新北市中和區
十五歲立志翻轉生命,進入美商德州儀器股份有限公司並決定半工半讀,這是影響我一生最重要的
一件事,我的人生從此燦爛光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我十五歲起半工半讀直到完成台灣大學在職EMBA
學分鑒定,其間四十年服務於德儀認真負責,極得上司重用,從基層技工榮昇財務部主管直到退休
。年過半百學習做陶,外子說可習「工巧明」,五十與賴威遠先生初學手捏陶他是帶我進入陶世界
的啟蒙師;之後值遇李松萬老師與薛瑞芳老師,尤其松萬老師無私的教授,使我在釉藥基礎學上獲
益非常多,直到現在,這是我耳順之年最重要
也是與人不共之處也!何其幸哉!
--------------------------------------------------------
陳弘斌
1958年出生台灣高雄
在林幸輝老師的教導之下,深深體會皮雕並不是只能雕刻堂草圖案或是圖案式的表現,它可任
由個人喜愛而雕刻,並且可以用中國山水畫的方式詮釋,因此蛻變了我對皮雕一層不變做法的
呆板映像,更激活了我對皮雕的興趣,因興趣而學習皮雕,故而若能將此寫生技藝傳承並以中
國山水式的皮雕展現於世人,即是一大心願。
--------------------------------------------------------
徐予紅
1970年出生台灣彰化
2001年在職場數年後,毅然決然離開工作崗位赴美遊學看世界,半年的遊學行程,從原先預
定的美西6個月,為圓設計人一瞧大蘋果的夢,3個月後轉至美東,飛機抵達時間於半夜,一人
搭著計程車,摸黑進入布魯克林區(黑人區)找住處,造就自己日後無畏懼,不怕困難的個性。
6個月的異國經驗回台後5天,發生911恐攻事件,亦讓自己更珍惜眼前擁有與學會冷靜的觀
察與面對周遭的人事物。
2007年開始專職皮件創作&教學工作。
2014年起於鶯歌陶博館與國立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鶯歌分館研習,取得研習認證時數。
技藝專長~皮件設計、皮雕彩繪技法、皮件商品開發與設計、手捏陶技法。
--------------------------------------------------------
黃柏堯
1988年出生新北市板橋區
於2009年向陳志忠老師拜師,開始投身於陶藝工作,現於「就是愛陶」擔任陶師,專長拉坏。
以坏為主軸再加以改造任何造型,經由柴燒燒製。「做陶,需要的是緣分」 不單單只有努力而
已,這是姑丈告訴我的,原本只是單純地尋找工作性向,沒想到一接觸「黏土」 馬上就被
「黏」上了!對於毫無美學概念的我,開始對「陶」產生好奇,結果發現越好奇越離不開它,
製陶的過程雖然繁雜,要的不只美學,還得了解物理化學、空氣力學,像在做實驗一樣,即便
經歷不少失敗,卻也息滅不了我對陶藝的熱情,我想這就是所謂的「緣分-未完待續」。
--------------------------------------------------------
曾聰明
1962年出生台灣新竹市
由於愛喝茶品茗,因而喜愛欣賞陶壺展,也收藏了知名工藝師作品。
因為愛屋及烏,一次因緣際會收藏徐興隆老師的作品,獲知徐老師在職訓局有陶藝教授課程的
訊息,便師從徐興隆老師學習,為日後陶藝學習,奠定下紮實的創作基礎。
--------------------------------------------------------
張世奇
1982年出生新北市鶯歌鎮
2006年畢業於國立中山大學電機所,年幼即隨著父親張三樂(順清)從事陶藝生產及研發。
自1997年開始專心於陶藝創作。融合實用性與藝術美感,在傳統的技法投入現代的元素,壺體
線條要求極簡、樸實,且以手工拉坯方式朔型。作品特性以不上釉藥(獨家土胎),燒成後有金屬
色澤質感(仿古銅、仿鐵器、柴燒),展現作品本身獨特風格。
--------------------------------------------------------
楊治軍
1953年出生屏東縣潮州鎮
曾服務於軍職工作,退休後分別於下田窯、桃園職訓中心、柴夫窯、春田窯等地習陶。
由於陶藝內涵廣博、學無止境,遂以「楊學」之名成立工作室以期自勉,並以柴燒生活陶為學習主
軸。
--------------------------------------------------------
楊勝雄
1974年出生台灣嘉義
中國文化大學廣告系。
當完成一件作品,審視作品、內觀自己、透過這樣的過程可以讓自己更聚焦於內在心理需求,再
經由過手做的實踐過程達到心理平衡滿足。
--------------------------------------------------------
劉胤君
1980年出生台灣新北市
2010年進入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就讀後,開始使用陶瓷創作幻化的主角與作品,分享著自己的、別人
的,甚至是陶瓷本身的故事,藉作品關心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動物的各種相關位置。
擅長技法為手捏成型。
2010~2012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設計學系學士
2012~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設計學系碩士班陶瓷組
--------------------------------------------------------
蔡佑承
1969年出生於台灣高雄
「陶」、「土」非常親切的物質,每天都看得到,用得到,無處不在,能滋養一切萬物,感恩
有您!敬愛的大地之母。
回憶兒時記憶小學六年級我的一張蠟滴畫作,不經意的出現在學校玄關走廊,心中無限歡喜也
深深種下了我的藝術種子,成長的歲月中先後在畫廊工作擔任書畫裱褙,當中也學習書畫,一
直到入伍,退伍後進入專科學校學習美術工藝及從事室內設計裝修的工作,奠定了往後美學的
基礎,學習其間,一次與同學們出遊,到水里蛇窯種下了往後的做陶之路。其間也一直的進修
學習陶瓷的相關知識與技巧,師承林昭地老師手拉坯,台北楊作中老師學習陶瓷釉藥與造形設
計,潘俊任老師學習手捏壺,近年來再跟嘉義蔡永武老師學習雕塑、石雕,鶯歌施景南老師學習手拉坏、拉坯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