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忠平
▌藝術家介紹——游忠平
- 1978 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主修雕塑藝術
- 1982 出版雕塑產品與設計一書
- 1984 於臺北雕塑家中心舉行雕塑個展
- 1985 榮獲第12屆臺北市美展雕塑首獎,作品「家庭悲劇」市立美術館永久典藏
- 2001 於美國Pomona Valley藝術協會公開評審展,榮獲雕塑第一名
- 2003 於美國Orange County公開評審展,榮獲雕塑第二名
- 2006 美國Ontario歷史藝術博物館舉行雕塑展
- 2008 獲邀於美國Ontario歷史藝術博物館現代雕塑陶瓷展
- 2011 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舉辦「不可思議的生命力」系列,現代雕塑陶藝個展
- 2012 美國Ontario歷史博物館陶瓷雕塑作品擁抱永久收藏
- 2012 美國陶瓷博物館陶瓷雕塑作品永久收藏
- 2012 美國陶瓷博物館示範教學與個展
- 2012 國立國父紀念館、花蓮石雕博物館不可思議的生命力系列二個展
- 2013 新北市藝文中心不可思議的生命力系列三─有情天地個展
- 2014 國立國父紀念館不可思議的生命力系列四─超越、蛻變個展
- 2015 毅嘉美術館、國立國父紀念館不可思議的生命力系列五美麗人生個展
- 2017 台灣陶瓷雕塑協會發起人聯展於鶯歌陶瓷博物館
- 2017 國立歷史博物館不可思議的生命力系列六重生個展
- 2019 創立台灣陶瓷雕塑學會
- 2023 2023.6.4-6.26【祝福】—— 游忠平個展
▌藝術家自述——游忠平
我以身為雕塑家自許,26歲在台北雕塑家中心舉辦第一次個展,以人性的社會百態為主題,創作一系列以人体群像、沒有表情的臉孔、誇張的身体比例、簡潔流利的直線塊面表現,作品風格處於傳統寫實与現代造形之間;作品『家庭的悲劇』榮獲12屆台北市立美術館美展雕塑第一名,作品永久典藏。
29歲赴美,在國際性且多元文化的衝擊下,我深深体會世界藝術發展的新趨勢,現代雕塑作品除了銅雕、石雕、不銹綱、玻璃、合成樹脂等煤材外,鮮有代替物,以造形為主的立体雕塑卻鮮有色彩。我認為中國文化藝術傳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陶瓷,陶土的可塑性與釉色的變化萬千,1250度C的高溫下將坯土瓷化,材質耐久抗溫永恆。
30年來我不斷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將作品放入窯內素燒50小時後上釉,再釉燒24小時至1250度C,作品降溫時漫長的等待、開窯時刻殷切的期待與失敗的激動都成為我創作另一件作品的決心與勇氣,漸漸明白為何千年來老祖宗一直以手拉坯或擠坯成形,那是因為陶板的製做技法極艱難,成形不易且成功率低,堅毅不服輸的個性迫使我屢敗屢戰,相信只有累積失敗才可能成功。
挑戰陶瓷製作技巧上的最大極限,土、釉、火,的完美組合,以極簡的造形,直線與曲線的交互變化,虛與實的空間轉換交替,表達萬物生命力的偉大與不可思議,為生存表現出來的無限可能性,對生命繁衍的感動與震憾,就是我要表達的意念。 2005、2007連續榮穫美國安大略歷史藝術博物館雙年展陶藝獎,2006、2008應邀在該館舉辦陶藝個展,此殊榮更証明了陶土也可以表現出現代雕塑的新風格。2009榮獲美國拉古納海灘藝術節的最佳陶瓷藝術家獎,這是華人藝術家在異鄉的光榮。
2011回故鄉台灣創作以讚揚生命力為主題的系列作品—不可思議的生命力。耗時七年連續九個大型個展,將雕塑陶藝在虛實的立體空間中,表達生命的矛盾、衝突與相互成長,圓球象徵著生命的誕生與孕育,在任何環境下都能克服萬難而存活;以現代雕塑造形的直線曲線互補互襯,嘗試表現不可思議的偉大生命力。圓球聯結尖刺,顯示生命的關聯性,其高難度的製作技巧、懸空的視覺震撼與張力,並以陶藝來呈現創作,史無前例。
我的作品特色為一、底小、二、中空穿透、三、完全由藝術家掌控的形色兼具,加上創造力、造形觀、人生哲理,以感性的激情加入理性表現于作品之中,打破平衡、對稱及單調的固定形式,擴張三度空間進而進入異度空間的內部變化,讓作品的每一個角度都呈現不同的景象與感受。創造一種新的藝術表現,讓堅硬的雕塑填滿生命色彩,記錄著生命的起源、成長與轉承,傳達屬於形而上的意象心靈空間,期待與觀賞者能有生命的互動,讓彼此都能從這些藝術創作中被觸動與提昇。